《三叶虫的蜕壳技巧》译文:Oryctocephalus 的蜕壳


描述了两个蜕壳的构型。第一个是Oryctocephalus sp. cf. O. reynoldsi (Reed, 1899)的标本,和上述Ogygopsis来自同一个层位。第二个是O. burgessensis Resser, 1938,来自略新的伯吉斯页岩,在史蒂芬山北6千米化石岭上发现。同属的标本在两处丰富的三叶虫动物群中相对不常见。

Oryctocephalus是一小的等尾型的三叶虫,具功能性的后颊类面线,面线前支大概平行。唇瓣与腹边缘版愈合,自由颊具极长的颊刺。胸部具7节,相对大的尾甲具6对侧刺。

fig13.png

图13

标本ROM 43019

描述

此标本(图13A)是一大致完整个体的内模。头甲倒置并旋转180°,位于胸甲之上。头盖占据了轴前部,而自由颊位于胸甲前部的肋叶上,稍在头盖后方;没有腹边缘-唇瓣单元的痕迹。此布局中,长颊刺对称的指向前方,并沿着面线有约1.5mm宽的缝隙。个体长度(sag.)约17 mm,不包含尾刺.

蜕壳构型解释

其显然是Oryctocephalus唯一的”索尔特式”蜕壳布局标本,在具功能性面线的类群中很不常见。形成已保存的这种构型的可能的事件序列如下:

(1)头甲像OgygopsisParadoxides那样向下弯曲至少90°,导致颊刺略超过竖直。在最大弯曲程度,头甲与胸甲分离并继续向前翻转,以颠倒的姿态静止在伸展中个体的前方。这些扭动过程中,面线保持完全或者部分闭合,而旧的腹边缘版-唇瓣单元仍在新头甲下方。 (2)部分蜕壳的三叶虫回复到平面状态,进而向前爬动。 (3)向前运动导致个体与倒置且旋转的头甲单元接触,个体在其下运动的过程中旧的胸甲和尾甲蜕掉了,而旧的头盖被稍微向前拖动,沿着面线形成了一个空隙。 (4)蜕出的三叶虫携着旧的头部腹面元素爬走并在别处蜕掉。

标本ROM 43061

描述

这个完整的标本(图12B)包含一个不完整的部分和一个副本,测量长度(sag.)为9.5mm不包含尾刺。自由颊和腹边缘版-唇瓣单元相连,倒置且旋转180°。其相互平行的位于铰接的头盖和胸甲左侧,前边缘位于与第七胸节后边缘平行的位置。自由颊相对与彼此和腹边缘-唇瓣单元有些许的相对移动,稍微逆向时针方向旋转。 蜕壳构型解释。 - 形成这种布局的事件序列可能与概括的ROM 43019相当相似:

(1) 头盖向下弯曲将颊刺带到接近于竖直的角度。旧的头盖和胸节保持互相连接,而其余的头部元素沿着面线分开,并继续向前翻转至180°。 (2) 部分蜕壳的三叶虫重新展开,向右转一小段距离,并向前爬出剩余的旧外骨骼。这导致已翻转的自由颊及已移位的连接单元向逆时针方向移动数厘米。

讨论

如之前提到的那样,整个头甲的完整倒置和旋转并不是描述的这些类群(Henningsmoen 1975)的三叶虫典型的蜕壳所必须的。O. sp. cf. O. reynoldsi (ROM 43019)的标本可能代表一个异常的,旧头甲组件与新外骨骼保持部分粘连的蜕壳事件。更正常的蜕壳构型可能是0. burgessensis (ROM 43061)中显示的那样。对另外三十个来自史蒂芬山和化石岭的Oryctocephalus标本的观察显示保存的头盖总是在一个未倒置的位置。三十个标本中有五个一侧或双侧自由颊都丢失、移位或旋转,这些标本的头盖都和胸甲保持连接或只向前移动相当短的距离。其最可能的是在大部分蜕壳过程中面线完全脱开,而自由颊和腹边缘版-唇瓣单元连在一起脱落,使得三叶虫可以直接向前从旧的外骨骼中退出。

评论!

社交